
疫情下我國港口加速邁向智能化
航運信息提供商Alphaliner公布2021年全球集裝箱港口吞吐量排名前30名榜單,在排名前10的港口中有7個中國港口;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發布2021年全球港口排名,中國港口在前50大港口榜單中占28個席位(包括中國香港)。我國港口不只是規模上去了,還在疫情磨礪下更加靈活穩健,并和跨界伙伴合力推進智慧港口建設。
疫情的影響是多層面的,盡管給港口正常作業運營帶來阻力,但也推動港口在管理和技術方面加以改進、創新。信德海事網主編陳洋告訴《中國貿易報》記者,寧波舟山港、深圳港等港口多次遭遇疫情影響,一開始準備不足,作業效率受到影響,但現在這些港口在應對疫情等不確定性因素中得到磨礪,靈活積極應對不利影響,借助更多智能化手段兼顧防疫和作業。“比如寧波舟山港北侖港區劃出集裝箱卡車(簡稱‘集卡’)司機專用通道,努力降低疫情影響。這些好做法在業界受到關注。”陳洋感慨,“這一過程中不能說采用的技術一定有多頂端,但綜合運用技術和其他方法取得了較好的實效。我國港口取得的這些成績背后離不開港口工作人員、集卡工人的辛苦付出。”
說到疫情下港口智能化的推進,無人集卡是一個典型。雖然人工駕駛集卡仍是港口生產作業的主流,但疫情下無人集卡確實獲得更多關注也被寄予更高期望。無人集卡依托感知、定位、決策、規劃等關鍵技術支撐作業,當下它的存在不僅降低了人員感染風險,還為招工難等問題的緩解提供更多可能性。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介紹說,廈門港有部分業務用無人集卡完成,這類智慧裝置前期投入大,但可實現24小時作業,效率較高,持續運營后逐漸可以將成本降下來。
當前,疫情成為我國智慧港口建設其中的一個推動因素。在智慧港口建設中,還出現濃濃的“跨界”味道。例如,東風公司、中國移動、中國遠洋海運三方聯合打造的“智慧港口2.0”在廈門遠海碼頭商業化運營,還發布《港口無人駕駛集裝箱車技術要求》標準;上港集團聯合華為打造超遠程智慧指揮控制中心。
熱門推薦
視頻課程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