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 | 孚盟COO余浩箐:從疫情之“危”中把握產業轉型之“機”
觀 察:余浩箐 來 源:孚盟軟件
站在2020年的時間節點來看,我們看到了疫情形勢下的企業自救與變革,不要錯過任何一次危機對一個組織的考驗,今天的每一個企業、組織,都需要去不斷調優自己的生存模式。
近日,復星全球合伙人在“復星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戰時指揮部”進行了2020年的全球合伙人第一次學習討論,針對這次復星調動全球資源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動進行了復盤和總結。郭廣昌提出了他對一個組織在危機考驗之下的思考,有一句話叫“不要錯過任何一次危機對一個組織的考驗”。 今天借助這位商業大佬的標題,也想送給我們孚盟的客戶、外貿屆的朋友以及孚盟軟件自己一些疫情期間的思考。 這里必須要說一個鮮活的案例,阿里巴巴在2003年以前還是一家創業公司,但是經過了SARS的考驗,就把阿里的組織鍛煉出來了,包括線上的業務快速布局也是那個時候逼出來的。所以反過來說,SARS這樣的危機,倒逼了像阿里這樣企業的成長。所以通過這次疫情也應該很好地鍛煉和優化自己的組織,其實每個危機來臨前,相對舒適的環境都會掩蓋了企業自身的一些問題,比如,大的企業會有組織僵化,人浮于事,組織臃腫等毛病;小企業會發現缺乏人才,人少且組織效率低,客戶的結構來源單一,產品毛利過低等問題。 而此時,只有作為一家企業的老板才會深度反思,讓你頭腦清醒,可能才會激發出破舊立新的勇氣,因為背后就是萬丈深淵。所以,我們應該在疫情期間就去思考后疫情時代,應該如何考慮提升自己的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要錯過這次轉危為機的機會。
認清形勢,放棄幻想,從每個細節做起
從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政府正式決定改革開放,在這過去的幾十年里,很多老板習慣了高速增長的感覺,中國人聽多了各種一夜暴富的故事和互聯網神話。老板們都會給別人講述自己當年膽子多么大,講述自己的艱苦創業史,也深陷這些神話可以延續的慣性思維里。有足夠資金的老板總把搞投資放嘴邊上,總怕錯過風口,也總覺得一定有更快的捷徑。
而大家都忽略了一點,這一切其實都有一個背景就是改革開放與全球化的時代紅利,這過去幾十年的成功其實是你在勢里,而你抓住了機會。而世界已經變了,其實早在2015年的股災,上天已經在警告過于偏愛冒險的中國人,告訴我們不是國家出臺一個政策,危機能解決了。我們真正的開始進入市場經濟的軌道,你要懂得什么叫經濟周期,如何逆經濟周期思考。
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就是一個充分競爭的時期,你要拿出真本事,要求自己從一個商人蛻變成企業家。
企業家就是:第一、要有社會責任感,就是你要能在一個大格局上去考慮你的產品定位和服務理念。你可以看到高成長的企業一定先有一個好的使命和價值觀,比如:“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復興集團的“讓全球每個家庭生活更幸福”。這樣你才能清晰的知道自己是誰,要去哪里,怎么做。第二、是要有科學的管理方法,你現在如果和任何一家成功的互聯網企業去討論營銷問題,他們肯定是用銷售漏斗、組織管理、大數據、客戶畫像或者場景化營銷來給你講。絕對不是教你怎么成功拿下客戶的小技巧。這樣才能真正融入大勢,形成核心競爭力。
從我們平時接觸客戶時你還是可以深刻的感覺到,客戶特別想要一個工具,一個能快速帶來訂單的功能,如果看不到就感覺沒價值。很多老板會和你侃侃而談他的服務產品理念,可你問他,你現在客戶庫有多少客戶?這些客戶現在是怎么管理的?他可能馬上會安靜下來,連自己的客戶都沒有一個系統化的管理,而去談服務的核心競爭力,我覺得這個是無法想象的。可能他也會花大價錢去聽課或者去請一個所謂的經理人,但是沒有系統化思維,結果自然不會好。
我認為通過,18年企業環保達標,19年中美貿易戰,還有今年的疫情。我們的企業老板應該意識到,要放棄一切幻想,從每個細節開始提升自己,用科學的方法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吳曉波在跨年演講中,給了中國制造業提出一個新舊對比的公式,中國制造=成本優勢+規模優勢,新中國制造=(高品質+核心技術)x 圈層消費。我套用他的公式把外貿劃分兩個時代,傳統外貿 = 成本優勢 + 流量,新外貿 =(精細運營 + 產品)x 私域流量。在一個充分競爭,高度專業化的市場環境里,你要能靜下心來,提升思維格局,聚焦產品,把運營做細。
清晰化戰略,盤點組織,形成持久的核心競爭力
我們很多時候談管理,總是會去把焦點放在討論人上。其實,我們應該從自己戰略目標出發,去考慮建立什么樣的組織和用什么樣的人。我們應該是管理目標而不是管理人。
其實我們很多企業,都會發生這樣的問題。企業要向前邁一步,需要先考慮清楚自己的定位,就是先找到那個愿景,再定出戰略,必須先學會做減法,不背包袱,按自己戰略找合適的人,建立合適的組織。
很多老板每天都喊著轉型,最后變成瞎投資,變成了轉行,轉型首先要進行組織盤點,看看自己目前的團隊的優勢在哪里,產品優勢在哪里,自己的產品是不是符合未來10年社會發展的趨勢,把毛利低的產品耗資源的產品去掉,聚焦做好賺錢的產品,去掉冗余的部分。 這里可以說一個我們客戶的例子: 這家客戶最初是和千千萬萬的外貿企業一樣是做貿易的,主要定位在汽配行業,做的品類非常多。
10年前開始做轉型,首先是盤點了自己組織,他認為自己和下面的人員多為工程師性的人才,更適合做產品,而不是供應鏈,做產品就要聚焦,他選擇了渦輪增壓器,因為是和環保相匹配符合未來的市場,同時他也看到了智能化這個出路,所以開始做減法,把過去的客戶群體進行篩選,做品牌,發展經銷商作為客戶目標。
并在硬件和軟件上進行投入,完成智能化工廠,和系統化管理,并把軟硬件打通,把客戶管理與生產管理打通。圍繞著自己的核心戰略做了堅決的轉型,取得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形成了別人無法取代的核心競爭力。
目前擁有兩個智能化工廠,自動化效率很高,市場可以自己完全把控,擺脫了傳統外貿模式,實現了前面所說的外貿新模式,新外貿 =(精細運營 + 產品)x 私域流量,在產品方面建立了自己品牌更聚焦利潤空間更大,用系統進行精細化運營充分利用科技提升效率,建立了自己的私域流量池實現復利效應。
數字化讓未來提前到來。擺在企業戰略制定者們面前的問題是,如何以一種全局視角去理解客戶,讓組織運作回歸“以人為本,不斷創新”,并借助科技的力量放大客戶的卓越體驗、放大員工的人才價值,進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
熱門推薦
視頻課程精選